• 第一张图
  • 第一张图
  • 第三张图
  • 第四张图
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院专利布局分析项目验收会顺利举行
研究院专利布局分析项目验收会顺利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11-23
20171122日,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专利布局分析项目验收会在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2135会议室举行。研究院院长蒋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侯士敏、研究院副院长马修军、院长助理崔玥、项目部申小凡、新一代有机电子器件研究中心主任王永锋、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朋、合伙人付婧及相关技术领域专家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本年度,我院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科研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着力推动专利布局分析,围绕基于WIFI的行为识别技术、基于5G的同频同时全双工技术、智能视频监控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基础与应用、系统级芯片设计五个方向进行深入专利布局分析。对以上五个方向在全球范围进行专利检索,就技术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性、产业化风险、商业价值及市场前景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会议就五个方向的专利布局分析报告进行了论证,认为报告内容详实,方向准确,为研究院深入实施专利布局指明了路径,也为各入驻研究中心确定技术研发方向提供重要参考,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专利布局分析项目通过验收。

产业化是专利生命力所在,专利只有投入市场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成果申请成为专利,是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而合理的专利布局可以提高我院的整体竞争力。下一步,我院将在专利布局上再下功夫,经由科学的专利布局,加速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

 

延伸阅读:

1.基于WIFI的行为识别技术:基于WIFI的行为识别研究属于基于无线信号的细分领域,采用RSS信号和CSI信号,来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我院“千人计划”张大庆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CSI信号的行为识别中,已公开的5项专利,均围绕基于无线电信号的非接触式的行为识别展开,涵盖该领域多个程度的方案设计,已形成一定的专利网络。我院入孵项目基于无线射频信号分析的智能家居应用项目,通过采集和分析无线射频信号强度、相位相关的数据,可以实现对室内环境、人类活动、情境感知的监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智能养老、智慧家居等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2. 基于5G的同频同时全双工技术:5G的设计初衷是应用导向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更多不同的应用,如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游戏等,可带来一个全面移动和联网的设备。全双工属于一个新兴的技术,属于5G重要的候选方向,在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较高的产业价值。北京大学关于全双工最早的专利申请可以追溯至2006年,专利申请基本上均专注于自干扰消除技术,并不断探索与组网相结合的自干扰消除技术,2006年申请的“一种适用于同频同时隙双工的干扰消除方法”为领域基础核心专利。

3.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防范手段,在城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院智能无人机项目团队,基于北京大学智能无人机平台的核心技术,面向工业应用领域进行应用研发,打造基于机、网、云一体化的工业级无人机智能生态系统,提供行业刚性需求的专业无人机解决方案及服务,重点赋予无人机以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眼睛和大脑,深挖电力巡检、油田天然气管道巡检、农业植保多光谱分析等行业刚性需求。

4.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基础与应用: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技术是继阴极射线显像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之后的新一代显示技术,其具有全固态、分辨率高、发光效率高、超轻薄、耐低温、耗电量少、可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以OLED为代表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在新型平板显示、固体照明、柔性显示、高密度信息传输与存储、新能源和光化学利用等领域显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步在全球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OLED产业链,发展OLED产业潜力巨大。

5.系统级芯片设计:我院在该领域主要研究包括设计和生产IRFPA ASIC产品。我院项目团队突破了高精度模数转换、低噪声与低功耗、温度效应自动补偿、抗辐照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多款制冷型和非制冷红外成像核心芯片(包括制冷型红外ASIC系列芯片:384×288长波、640×512中波、1280×1024中波、2720×2704中波,非制冷型红外ASIC系列芯片:160×120长波、384×288长波、640×512长波),在车载红外系统、安防监控、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